当前位置: 主页 > 本网 >

武汉工商学院学子用创新让非遗竹编技艺重焕生机

来源:未知 | 作者:笑三笑 | 时间:2025-06-27 17:20

武汉工商学院学子用创新让非遗竹编技艺重焕生机

——跨学科团队融合科技与设计,打造恩施竹编文创IP,助力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当爷爷的竹编技艺面临失传,一群武汉工商学院的学生以“科技+设计+运营”跨界融合,为千年竹编注入青春活力。以独创IP“竹小恩”引领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在鄂西恩施的翠竹掩映间,一项承载着古老智慧的非遗技艺——竹编,正因一群年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由大学生组成的“竹策国兴”(又称“竹梦青年”)团队,凭借跨学科优势与对传统文化的热忱,成功打造出恩施竹编文创IP“竹小恩”,探索出一条非遗传承与市场接轨的创新之路。

传承之困,青年破局

“看着爷爷用50年光阴编织的上百件竹器渐渐蒙尘,那份家族记忆的消逝令人心痛。”项目负责人冉智文道出了团队成立的初衷。2024年12月,组建“竹梦青年”团队,立志成为非遗竹编的破局者。他们发现,尽管非遗文创市场需求旺盛(2024年市场规模达2639亿),但传统竹编仍面临技艺断层、营销单一、品牌化不足,传统竹编蕴藏着未被充分发掘的潜力等痛点。为此,团队提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解决方案。团队决心成为破局者,用创新激活沉睡的文化瑰宝。

跨学科协作,打造创新产品

团队核心最初由5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构成,随后迅速吸纳了设计、运营、营销等领域的精英,形成了覆盖研发、生产、线上线下运营的全链条能力。这种跨学科协作的优势,直接体现在其创新的“1+4产品矩阵”上:自主研发的“非遗焕彩竹编艺术灯”,巧妙融合传统编织技法与现代极简美学、光影科技;“状元茶”系列赋予竹编茶器以文化新意;DIY材料包则让大众能亲手体验编织乐趣。每一件产品,都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美学的对话。

团队优势与成果

团队的核心亮点在于成功塑造了原创IP形象——“竹小恩”。围绕这个灵动可爱的形象,一系列富有创意和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应运而生,在自媒体平台迅速引发关注热潮。目前,团队已申请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专利和8项著作权,充分彰显其创新实力。更与三家业内公司达成实质性合作意向,为产品市场化铺平道路。尤为重要的是,团队深度联合了恩施本地非遗传承人饶金芝及其非遗传承人弟子,确保技艺的“活态”传承,同时实现了产品应用场景的多元化覆盖。

模式清晰,未来可期  

在市场推广上,“竹策国兴”团队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模式。团队已在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数十篇高质量内容,累计浏览量突破5000次,初步建立起品牌声量。展望未来,团队规划清晰:短期目标是夯实“竹小恩”IP品牌;中期将重点推出如“竹编艺术灯”等标志性主流产品;长期愿景则是构建多矩阵运营模式,推动恩施竹编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团队背后的故事

项目负责人冉智文生于竹编世家,在校期间就展现出卓越的创业才能,曾成功创立公司并盈利十余万元,积累了宝贵的运营经验。团队成员均为各自专业的佼佼者,并持续得到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技术指导。该项目也深度契合了学校“新工科+新文科”的培养理念,成为产学研跨界融合赋能传统文化的生动范例。

以创新续写文化

“以创新为笔,文化为墨”,这不仅是“竹策国兴”团队的初心,更是他们践行的道路。他们不仅让面临断层的非遗竹编技艺重焕生机,更让老一辈匠人数十年的坚守,在新时代的年轻人手中绽放出璀璨光彩。这支充满活力的年轻团队,正用他们的智慧与热情,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编织着属于恩施竹编、也属于中国非遗的崭新未来。

本网独家

权威政策

大事件

推荐

“青春志愿行,共筑中国梦”——武汉学
成果发布 |《高校服务东北全面振兴长春
光谷今起推出6条科技旅游线路!“光樱的
光谷今起推出6条科技旅游线路!“光樱的
传承遵义精神,点亮信仰之光——“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