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集小学位于钟祥市石牌镇贺集街道,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创办于1976年,占地面积9.3万平方米,教职工60余人,在校学生550人。多年来,全校师生以追求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建设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为载体,逐渐形成了厚重的校园文化沉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一、凝炼学校核心价值,引领办学正确导向
办学思想、校训、“三风”等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深层次的精神底蕴。我校以人为本,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概括我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形成了高度凝炼、特色鲜明的学校核心价值。
办学理念:从生活开始,为生命奠基
办学目标:为未来育人,育未来有用之人
校训:诚信、乐学、健美、向上
校风:求真、求善、求美
教风:立德、立行、立言
学风:乐学、乐思、乐做
二、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1)体现人本管理,增强责任意识
为了更好的体现人本管理,我们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表现,结合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定时查岗制,采取弹性管理,给教师更宽松、自由的工作空间,给予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增强了教师执行制度的意识,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潜能。
(2)倡导合作精神,增强参与意识
为使教师从学校制度的执行者、服从者,改变为学校制度的设计者、参与者,我校在制定每一条制度时,都会通过教职工代表向全体教师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然后交由职代会讨论、通过。这样每一条制度都是广大教师自己的意见,得到了教师承认,广大教师都能自觉按制度执行,同时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3)把握发展方向,增强创新意识
建立学校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增强创新意识,可以使学校制度更具时代气息,更具有前瞻性。因此,我校各种制度的建立都依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并根据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和需要进行制订,这样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三、营造温馨人文景观,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学校秉着“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棵花草都传情,让每一幅图画都会意”的环境育人理念,近几年先后投资100多万元美化了校园环境。校园绿化面积高达58%,被评为“荆门市绿色生态校园”。校园里花团锦簇,绿树成荫,散发着迷人的芬香;景点花圃、人文彩绘,点缀其间,折射出校园的多彩生活。洁净优美、绿意融融、花草相映的校园,是孩子们理想的学习乐园,成长摇篮。
我校中心道两旁绿树掩映下的各类文化墙,从学校简介、制度公示、教育方针到重要指示,从学生的德行标准、安全纪律、文明礼仪、活动掠影到教师的殷切期望,彰显着学校的规范、和谐、快乐、有序。
学生寝室院内巨幅山水画——桂林山水和万里长城,展现了贺集小学女生的柔美可爱和男生的自立自强。各个寝室师生合力布置的室内文化,张扬个性又和谐统一。
教学区书香浓郁,学校精心设计了以“感恩”、“行孝”、“博学”、“励志”为主题的楼层文化。教室内班训、班风醒目张贴,时刻警醒学生的言行,教室后墙的图书角更是让书香浸满各班。为根植国学沃土,弘扬传统文化,学校除在中心道设计了《弟子规》的诵读版块外,还将《论语》中适合学生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平房教室的走廊。
走进食堂,餐厅外墙一幅幅古今名人的节俭故事时刻敦促孩子们节约是一种美德,餐厅连廊内各种营养配餐、健康饮食的画图指引孩子们健康食之有道。
为提升厕所文化品位,我校开展了“校园厕所文化我设计”、“文明厕所我美化”等系列活动,让师生尤其是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厕所海报、标语口号等厕所文化作品。
四、创建特色德育活动,构建快乐和谐校园
1、夯实主题教育,发展学生个性
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欢乐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目标,以丰富多彩的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立足于课堂,延伸至课余校外。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成为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特长的乐园。朗诵比赛、合唱比赛、艺体展示等常规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既动其脑,又导其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安全行为、文明举止。“手工劳作比赛”、“趣味运动会”、“绘画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舞台,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2、诵读经典文化,学做儒雅学生
教学生“从小学做人”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我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组织教师编写《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材,开展“诵读古经书、学做儒雅人”活动。2023年,我校重新审核改版再编,勘正了一些原有的用字错误,并加入了大量的诗词内容。并制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方案:确定各年级学习内容,规定上课时间,确定任教老师,定期检查。各班诵读活动精彩纷呈,有配乐朗读、快板诵读等等。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由于资金制约、地理限制等因素,贺集小学的文化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今后,我校将紧跟时代气息,结合地理环境、学生特点,不断更新、完善、创设更丰富完整的文化建设体系。(彭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