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政策 >

特别关注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下的新危“机”与新“瘾”患

来源:未知 | 作者:笑三笑 | 时间:2022-04-12 14:35

疫情、网课背景下,隔代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普及率超过城市儿童,并面临失管风险,在防线失效的互联网新算法时代,很容易掉进隐秘的网络黑洞

摘要:在疫情、网课等催化下,智能手机在农村留守家庭进一步普及。作为连接亲情、家校沟通的日常工具,尤其在疫情背景下,网课成为保障学业的必要手段,此外在获取资讯、扩大视野等方面,手机都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正面功能。但硬币的另一面,危险也正在发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多是隔代抚养,管教链条的缺失使得手机常处于实际脱管状态,而隐秘状态下孩子面对的网络世界也在不断进化,与过去以游戏为代表的网络沉迷相比,新兴的短视频等正成为新的替代品,其包含成人化的内容成为家长们普遍的新的担忧。以算法为核心、按兴趣作推送的新网络时代,让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未成年人可能陷入更深的隐秘黑洞。必须高度重视正在发生的潜在变化,并尽快寻找有效的对治之策,这关系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和我们国家的未来。

隔代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面对手机普及和网络进化的新课题

 

前言

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正伴随互联网的进化潜藏新的危机。

近年来,智能手机作为连接异乡父母的工具,在农村留守儿童中进一步普及,尤其在疫情、网课、线上家校沟通等的催化下,农村留守儿童拥有手机的比例、接触手机的便利度,均超过城市儿童。

同时,手机智能应用也在进化,以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兴智能软件,已替代孩子们过去的上网习惯,成为新的娱乐、游戏和社交方式。而这些基于成人开发、以算法为核心、按兴趣做推送的新型软件,更容易让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未成年人陷入过度沉迷。

农村留守家庭特殊的“中空”结构,造成了手机常处于“脱管”状态。由于父母链条的缺失,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隔代抚养,而许多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对新型软件潜藏的危险也认识不足,这使得孩子有更多空间使用大人的手机上网,或用大人的身份注册账号,轻松绕过网络平台设置的青少年模式。

2021年国庆假期,走访农村留守儿童的志愿者团队偶然中发现这一潜伏的危险,随后的两个月,志愿者们将调研范围扩大到湖北、湖南、河南中部三省,结合走访和问卷调研发现,类似的问题在不同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较广泛存在。

这次调研采用了田野调查和问卷发放相结合的方式,对象主体为5岁到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中问卷发放500份,考虑到留守儿童在填写问卷时,可能会受某些主客观因素干扰,本次调研更多综合了实地的调查走访,受访对象广泛包括留守儿童、家长、村民、老师、学者以及相关的媒体、公益人士。

调查走访发现,随着手机智能应用的进化,家长、老师对孩子网络电子产品的担忧也在升级,除了传统的游戏沉迷,对新兴的短视频产品家长老师们吐槽也较多,表达了普遍的隐忧。有受访者甚至认为,这类面向全年龄段的新型智能软件,其影响已经超出留守儿童的范畴,对包括未成年人群体在内的下一代人,在是非观念、道德信仰、基本价值观等方面都会带来深层的影响。

我们必须看到,智能化的网络、硬件和软体在不断更新迭代,并无围栏地或通过各种缝隙渗入低龄群体,留守儿童面对的网络危险出现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情况,必须高度重视这些业已发生的新变化,尽早地寻找对治之策。数以千万计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

农村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隔代抚养

一、调研过程及基本结论

(一)湖北第一打工大县留守儿童调研情况

1、样本概况

监利市是湖北省外流人口最多的全国著名打工大县,2020年6月由县改制为市,全市户籍人口157万,常年在外务工或学习的有55万人。本次调研的样本村陶市村,是隶属监利市尺八镇的一个外流人口典型村。

据村委会干部周池介绍,全村有4600多人,90%以上的青壮劳动力都在广东、长三角、岳阳和武汉等地打工。该村留守儿童占比约百分之八九十,大多是爷爷奶奶带,其中奶奶带得更多。

2021年国庆假期,志愿者团队到该村走访时发现,由于大多留守家庭是隔代抚养,许多孩子的手机处于实际的“脱管”状态。有的留守儿童通宵达旦地玩手机、刷视频,并因此和奶奶发生激烈口角。

隔代抚养家庭遭遇现代智能手机,志愿者们意识到,这是潜伏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一个新课题,而由于长期处于隐秘状态,一些问题并没有引起外界的足够重视。

2、初步调研

调研团队起初在当地做了一个小范围摸底,设计了一套50人的问卷,对象是尺八镇5岁到16岁的留守少儿。

结合问卷和随机访问发现,50名留守少儿中拥有自己手机的有34人,没有手机的,有8人表示经常用爷爷奶奶的手机上网。在学校之外,选择“很容易”和“比较容易”接触手机并上网的,有34人,比例接近七成。另外11人选择“不容易”,5人选择“接触不到”。

在手机上玩得最多的,是游戏、刷视频、听歌等,尤其是更潮更年轻化的短视频软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回答“知道”或“玩过”。

段声华是监利市蒲公英爱心协会的创始人,他说现在的农村,让孩子不接触手机难度很大。“由于家长不在本地,有时学校有事情找家长,爷爷奶奶又不太会用手机,就只好买个手机放在家里,孩子用的就比较多。”段声华说,“从2020年疫情开始,很多学校都上网课,原本没给孩子买手机的,也不得不买手机了。智能手机有的老人不会用,就交给孩子自己保管。”

一些家长也印证了段声华的说法,他们说只要小孩不吵不闹,爷爷奶奶一般都会让他们玩,“老人想不到那么多,图个安静。”

3、隔代抚养下的危“机”

初期调研发现,智能手机如今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已经相当普及。

这一方面在于外地打工的父母与孩子互动,手机是最日常的工具。另外近两年受疫情、网课等因素的影响,孩子拥有手机的比例、接触手机的便利、使用手机的频率均进一步提高。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是,农村的家校联络和信息传达,也越来越多地倚重手机和网络社群,而农村爷爷奶奶懂智能手机的不多,很多干脆交由孩子保管。

但留守家庭隔代抚养的现状,却让手机经常处于“脱管”状态。由于爷爷奶奶使用智能手机存在障碍,这使得留守儿童有更多机会获得爷爷奶奶的手机,甚至成了爷爷奶奶为了让孩子不吵不闹,换取安宁的工具。

4、危“机”背后的“瘾”患

危险并不在于手机本身,更让家长们担心的是手机上的软件。

家住红城乡的一位家长,儿子在观音寺学校读初二,平时不让他玩手机,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他发现儿子偷偷看直播,“一个女的挺着两个大胸脯”,这让他很是担心,但要上网课又不得不让他用手机。

11岁女孩周依的奶奶也有类似的担忧,有次她发现孙女竟然在看一个传授“撩妹秘籍”的视频,“里面都是爱呀爱呀,还有亲嘴的动画。”

一位62岁的奶奶受访时说,自己有时也会刷刷视频段子、看看直播:“很多虚假的东西,我不希望孙子过多地看手机。”

“现在的孩子对这些东西熟得很,比大人都懂。”她说,手机上的很多功能她都不懂,孙子比她玩得要溜得多。而她最担心的是一些成人的不好的视频被孙子看到,“但网上大把的,都是这些东西。”

在留守家庭走访发现,有近一半的爷爷奶奶平时很少上网,对孩子玩手机也干预较少。而一些自己经常上网的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管束相比要严一些。

相比过去对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等的担心,随着短视频等新的智能应用的盛行,家长们更大的隐忧是一些成人化、软情色的内容侵蚀孩子的世界。

5、小学调研:禁机令限内难限外

2021年1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印发通知,明确要求学生原则上不得带手机入校园,这项举措的意图之一,就是以隔绝的方式让学生摆脱手机依赖症。

陶市小学位于村街的正中心,铁门的右边张贴着一张醒目的带叉的手机图标,下面一行红色大字:“禁止带手机到校”。

学校安保负责人刘四才介绍:“现在,没有学生敢带手机到学校,一发现就没收!连电子手表都不许戴。”

刘四才的说法得到了老师、学生和家长们的印证。但是刘四才也坦言,出了校门,学生玩手机的还是很多,“我们也会管,但总不能跑到学生的家里吧?”

教育部门的通知在陶市小学得到了严格执行,这与调研团队在尺八镇姜李中心小学、红城乡观音寺学校了解的情况大致相同。禁止带手机入校的规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接触手机的频度,但在课外生活中,却很难真正切断学生与手机的关联。在姜李中心小学、陶市小学随机受访的9个留守儿童中,6人有自己的手机,另外3人表示回家后可以用大人的手机上网。

禁机令在校内得到执行,但难以延伸校外

(二)湖北、湖南、河南三省留守儿童调研情况

1、扩大范围后的调研方式

为了更大范围了解实际情况,2021年10月到11月,调研团队进一步将走访范围扩大到湖北、湖南、河南三省,主要调研地为湖北监利、湖南临湘、河南唐河的农村地区。

调研仍然采用田野调查和问卷发放的方式,这次问卷扩大到500份,对象调整为5岁到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

为了尽可能获得真实数据,对留守儿童的问卷发放大多避开学校和有家长在场的环境。但在实际发放和填写中,因部分孩子的家长坚持在场,或多或少会对孩子形成一定干扰。

问卷的内容设计,包括个人拥有手机的比例、校外使用手机的情况、经常登录的手机软件、喜欢浏览的网络内容、使用大人手机上网的情况、每天的上网时长,以及对网络负面影响的自我认知等。

在前期调研中,由于发现短视频在留守儿童中熟知度、使用率都较高,问卷设计中增加了相关的一些内容。

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因素,部分问卷的真实性可能受到影响,本次调研更为注重实地的调查走访,受访对象广泛包括留守儿童、家长、村民、老师以及相关的媒体、公益人士。

2、不同省份留守儿童的调研情况高度类似

综合调研情况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隐藏的问题并无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不同省份的农村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本次发放的500份问卷全部回收,回答有效率达97.68%。在500个留守儿童中,回答“有”自己手机的比例达73.6%。这说明手机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确实有较高程度的普及。

“在学校之外,你接触手机并上网是否容易?”对这个问题,回答“很容易”和“比较容易”的占62.4%,回答“不太容易”的占21.2%,回答“接触不到”的占16.4%。

“你平时用谁的手机上网比较多?”其中选“自己”的占43.4%,选“奶奶”和“爷爷”的占30.6%,选其他长辈的占22.8%。有超过一半的孩子经常用成人的手机上网。

孩子们在手机上“看得”(“玩得”)最多的内容,按勾选比例依次是搞笑、游戏、动漫、跳舞、道具、听歌和看直播,有1.2%的选了“学习”。

由于短视频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在与之相关的问题中,回答玩短视频“一年以上”和“三年以上”的占比最多,其中前者68.2%,后者21.6%。平均每天使用时长,85.4%在“半小时以上”,52.6%在“一小时以上”,22.6%在“二小时以上”。

在网络负面影响的自我认知方面,问卷中认为对自己影响“大”和“有一些”的,占比高达92.4%。主要表现为“容易上瘾”、“影响学习”和“有不良信息”。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留守儿童自己能够意识到网络的负面影响。

被随访的留守儿童就地完成问卷

3、团中央调研报告:与本次调研情况趋于一致

2021年7月,为了解现代互联网的未成年人使用生态,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发布了一份调研报告。其中农村未成年人的上网数据尤其引人关注。

该报告显示,农村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4.7%,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2.7%,比城镇还要高出0.7个百分点。而未成年人中,拥有自己手机的比例达到65%。

报告还显示,短视频类软件对农村未成年人的影响超过城市。城镇未成年人使用搜索、社交、新闻、购物等软件的比例高于农村6个百分点以上。而农村未成年人上网更多局限于看短视频、动漫等娱乐行为。

团中央的这份报告,与本次调研团队在湖北、湖南、河南三省的调查及问卷情况趋于一致。

4、调查走访:留守儿童面对的网络危险已发生变化

结合问卷和走访发现,游戏和动漫仍然是留守儿童使用手机玩得较多、也较容易沉迷的应用类别,如“王者荣耀”、“QQ飞车”、“和平精英”、“新斗罗大陆”等。孩子们惯常的入口从传统的QQ、百度搜索、应用市场(下载)到新的短视频APP等各不相同,许多孩子都有熟悉的登录路径,手机拿在手上几秒钟就能进入常玩的游戏界面。

在传统的游戏沉迷风险之外,孩子们也面临着一些正在进化的新的风险:

1)以兴趣作推送的新智能应用更容易成瘾

对留守儿童现在普遍热衷的短视频等应用,蒲公英爱心协会副会长段声华表达了他的担心:“我觉得有很多不是正能量的东西,有的污浊不堪,还有花样美男这样的东西,搔首弄姿的,对孩子危害都非常大。”

前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占才强是湖南留守女童产子案的报道者,该案曾经轰动全国,祁阳县一名12岁的女生怀孕生子,父亲居然是邻村74岁的独居老人。他发现女童悲剧的深层诱因,是从大约9岁开始,由奶奶照顾的她就已经沉迷于网络,性意识被过早地催熟,而她本人对某些行为的危险毫无所知。

他认为,现在的网络迭代飞快,和过去已有很大不同,现在的大数据已经高度智能化,依据人的兴趣作推送,对涉世未深的孩子们来说,一旦陷入更容易成瘾并且很难自拔。

“比如一个孩子,浏览了不健康的内容,暴露了不良的兴趣倾向,平台就会源源不断地向他推送同类的内容,对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来说只会越陷越深。”

2)庸俗化的内容会熏染孩子价值观

而更深层面的影响,还不止于此。

权威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11月,国内几大主要短视频应用合计拥有11.7亿月活跃用户,其中13岁以下占比7%,约为0.8亿,14-18岁占比5.13%,约为0.6亿。这意味着,几大主要短视频应用合计拥有1.4亿未成年用户,在我国1.8亿未成年网民中占比颇高。

占才强认为,新兴的短视频应用由于用户规模效应,已经变成了新的国民软件,成了很多人每天必吃的一道菜,必翻的一本书。反过来,平台所推荐的内容,传递的理念,会影响到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很多人的价值观。

“一个讲知识的教授,远不及一个露肚皮、秀大腿的美女,一个低俗的段子获得几万、几十万人点赞,一个小孩天天跳舞就有几百万粉丝,这是什么样的价值观?”

九三学社社员、武汉某高校副教授姚洪磊亦有同感,他认为现在一些全民性的娱乐社交平台,其传送的内容和理念也是和受众的精神连接,对未成年人的认知、观念、信仰等都会产生潜在影响。

“你想想,如果十亿人每天都挂在网上逗乐子、看跳舞,长得好看的、会模仿的成了网红,年轻人和孩子们会获得怎样的认知?”

在调研中不少受访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不仅关系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还关系到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接受调研的留守儿童

5、青少年模式:在现实中流于虚设的屏障

为了防止青少年过度沉迷,目前主流的手机应用相继推出了针对性的青少年模式。如对14岁以下的用户实名认证,每天最多只能使用40分钟,晚上10点到次日6点都无法使用。

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仅靠身份证件信息实名认证设卡的办法,在现实操作中很容易流于一道虚设的屏障。

调研发现留守儿童中,有相当比例是直接用大人的手机上网,或用大人的身份信息注册账号。在不登录且不注册的游客模式下,留守儿童同样可以浏览网络内容,只是点赞、评论等部分功能受到限制。

在向三省发放的500份问卷中,选择“使用大人的手机玩”的占53.4%,选择“不注册、直接玩”的占19.2%,也与实地访问的情况基本相符。

6、网信办规定未得到严格执行 需呼吁和推动

为了规范对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信息的管理,去年10月26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信息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对互联网用户在注册、使用时的真实身份核验做了细致规定,并强调平台应履行管理的主体责任。

这份文件规定,账号的使用者必须要与真实身份相符,平台应采取基于移动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多个信息的复合验证措施。对不提供真实信息、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的,不得为其提供服务。

另外未成年人注册账号应取得监护人同意,并同时要对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真实身份信息做双重核验。

但实地调研发现,国家网信办的这些具体而细致的规范,由于尚未正式生效,在实际操作中暂未得到严格执行。

“对国内一流的大科技公司来说,做一套真正有效的防沉迷系统并不难。”湖南临湘籍家长潘劲,在广州一家科研单位工作,也是一位留守儿童的父亲。

他认为现在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已经很成熟,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作为家长的监护人也愿意配合。另外根据账号使用者的行为特征,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及时做出甄别,采取诸如二次登录、人脸验证等手段,可以有效地防止未成年人假号等行为。

但潘劲认为,这需要社会去呼吁和推动,因为背后可能牵扯到复杂的利益博弈。

(三)本次调研基本结论

1、中国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因隔代抚养的家庭结构缺陷,在智能手机进一步普及化后,面临着手机普遍“脱管”的现实隐患。

2、留守儿童群体的上网习惯与过去比已发生微妙变化,游戏沉迷仍然是需要教育和防范的主要危险,另一方面需要重视新兴的短视频社交平台,这些以兴趣做推送、含有隐性成人内容的新智能应用,很容易让留守儿童陷入网络沉迷,也是家长们目前较普遍的隐忧。

3、留守儿童用大人的手机上网,或用大人身份信息注册网络账号的现象较为普遍,让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4、农村留守儿童因沉迷手机已频发家庭和社会悲剧(见本报告第二部分案例),网络不良信息易导致留守儿童认知错乱,过早涉足危险禁区,对性格、观念、信仰、价值观等还会产生更深层影响。

5、在智能手机进一步普及和网络技术不断进化的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隐藏的危“机”和“瘾”患,还没有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和相关各方的足够重视,缺失政府相关部门及公益组织的介入。

接受调研的留守儿童

二、近年各地留守儿童手机沉迷悲剧案例

不论是移动社交,还是游戏、短视频等,都属于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的组成单元,而非全部。更关键在于,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环境持续变化,正在深刻影响孩子们心智、认知、价值观等。除了潜在的、渐变性的影响,极端悲剧也偶有发生。

以下案例只是青少年手机沉迷系统性风险的侧面之一,包括但不限于农村留守儿童,希望可以唤起各个利益攸关方更高的社会注意。

(一)留守少年手机被夺将爷爷杀害

2021年1月15日,江西义安县龙津镇一名14岁的男孩周江,因为吃饭时玩游戏被爷爷抢走了手机,竟狠心将71岁的爷爷杀害。

周江父母在北京打工,一直由爷爷和奶奶隔代抚养,初二时因上网课买了部手机,此后常一个人躲到房间里玩手机,性情也开始变得急躁、自闭。

(二)玩手游后邯郸兄妹牵手跳楼

2020年3月31日,河北邯郸年仅11岁的航航,牵着9岁的妹妹,从4楼楼顶一跃而下,造成终生残疾。在此之前兄妹俩玩了六七天的游戏,他们这样做只为了验证游戏里的复活环节是不是真的。

(三)要手机家长没给11岁女孩轻生

2020年4月14日,四川自贡一名11岁的小女孩,未写完作业,要手机玩家长没给,于是爬上6楼的雨阳棚欲轻生,被民警和消防员救下。

(四)家长摔手机11岁男孩跳楼身亡

2020年8月30日,杭州11岁的男孩小明因为不肯做作业,家长砸了他的手机,竟一气之下从12楼跳下。

(五)始兴女孩玩手机被骂跳井轻生

2019年10月27日,韶关市始兴县一名留守女孩因沉迷玩手机,不肯做作业,被奶奶骂后收走手机,竟然跑出家门跳井轻生。女孩是初中生,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平时跟爷爷奶奶生活。

(六)13岁女孩手机被收跳河轻生

2019年3月15日,遂宁13岁女孩刘某因在课堂上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后收走,回家喝了点酒想不开,就跑到渠河边跳河,后被人救起,但救人者溺水遇难。

(七)手机被没收12岁男孩喝百草枯

12岁留守儿童小新的父母在广东打工,平常跟爷爷在四川大山里生活。2018年暑期,小新被爸妈接到了广东,但因妈妈没收了他的手机,竟喝下了百草枯自杀,虽被救但肺部已发生病变。

(八)唐河12岁女孩怀孕竟有三男友

本次调研地之一的河南唐河县城郊乡,一名12岁的留守女孩怀孕,“父亲”被认定是一个63岁的保安,而警方调查发现,女孩居然有三个男友。该案背后的起始,是女孩过早沉迷网络,五年级就与网上男性早恋。

家庭中空的留守儿童身边潜伏新的风险

三、关于对策的讨论和建议

本次调研过程中和结束后,针对留守儿童群体出现的新的危“机”和“瘾”患,各方人士也探讨、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办法,除了家长责无旁贷,教育机构、公益组织、手机厂商、网络平台、政策层面亦有强化践行社会责任的对策空间。

(一)专家建议: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兴趣转移场景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显洋受访时,以公开报道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为例,他们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技术领导者,却都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手机和电子产品。比尔·盖茨在一次节目中说,他们家13岁才让孩子用手机。乔布斯也在一篇公开报道中称,限制孩子在家里使用电子产品。

也许正因为他们是技术的创造者,更了解手机和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

于显洋认为,智能手机在农村留守儿童中逐渐普及,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了,需要引起在外打工的父母特别重视。但从深层内因上剖析,问题的根源还是父母的缺失,以及隔代抚养造成的管教真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从更宏观的社会发展规划、政策资源调整等入手,比如流动人口政策、户籍制度改革、教育资源配置等,尽量创造让打工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条件。

对眼前已经暴露的问题,采取“堵”的办法很难有效,还是要寻找一种引流的方式。像北京有的社区采取一种模式,叫“小小居委会”,主要是针对外来儿童,父母经常不在身边,放学或假期的时候把他们组织起来,搞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小孩子非常喜欢参与。

借着这样一个思路,是否可以在农村也成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团体,例如小小义工团、小小艺术团、小小足球队、小小跑团、小小村委会等等。由第三方社会组织介入干预,把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各种团队活动,体育的文化的,或者是课后辅导班,学校、家庭、公益组织都可以参与进来,引入志愿者也参与其中,政府及学校提供帮助与支持等。给他们换一个情景,引导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找到了更好玩儿的东西,就可以少玩或不再过度沉迷手机了。

(二)提醒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加大教育力度

在对治之策的探讨中,有不少人士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广泛存在,以及隔代抚养导致孩子身处手机沉迷的风险,系中国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农村成年劳动人口跨地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使然。虽有客观的原因,但作为家长的父母依旧是防止孩子过度手机沉迷的首要责任人。

他们在此衷心希望,各位父母在看到这份报告后,可以在平时劳碌之余,尽量每天都抽出时间与孩子通通话,对孩子多加些正面教育和引导,以更多的关爱挤压网络不良内容的生存空间。请相信,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三)加大对留守儿童校外托管力度

蒲公英爱心协会创始人段声华从当地“希望家园”项目中获得启发,去年暑期该项目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全托管,全天候禁绝手机。他发现,下学期参加托管的学生成绩普遍提高,而没有托管的学生成绩下降明显。他认为扩大对留守儿童的托管范围,可能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办法。

(四)针对留守儿童再延长放学时间

河南唐河县城郊乡段湾小学教师段振营则提议,将去年9月开始实行的延时放学政策,针对留守儿童可往后再延长一些,尽量增加他们留在学校的时间,减少回家后接触手机的时间。他还表示学校的老师们愿意为此多做付出。

(五)为未成年人群体特制专用手机

调研中,还有部分家长提议向国内手机生产厂商荐言,专为未成年人群体设计生产一款特制的手机,只能打电话和满足与家长、学校间的必要沟通,无法装载游戏、短视频等对孩子构成威胁的APP。该项提议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广大家长的配合。

(六)增加留守儿童危“机”的公益救助内容

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西城区委员、公益人士孙茜呼吁,社会公益组织应跟进留守儿童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对之前的帮扶内容及时做出调整。比如设立留守儿童危“机”救助项目,增加对留守家庭爷爷奶奶的手机知识辅导和教育内容,让他们能认识到手机对孩子的危害,更多由自己来使用和掌管手机。同时将留守儿童危“机”救助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向社会各有关方面寻求推动和解决。

(七)呼吁相关的公益组织能够有所作为

湖北联合救灾公益平台项目总协调人、孝感义工联合会会长周文认为,网络不良信息确实对孩子负面影响较大,但也要看到正向的一面,网络上也有好的学习内容,只是孩子不知道怎么去找,需要引导。另外手机普及化也是形势所需,尤其在疫情背景下,很多学校不能集中上课,网课是应对疫情的一个必要的解决方案。所以不建议采取“堵”的办法,对解决方案的探讨,他认为可以从宣传倡导、儿童心理疏导和陪伴,减少儿童不良上网的失控时间入手。除此之外,很多监护人并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儿童正确使用智能手机终端,所以相应的教育也必不可少。相关部门也应该针对智能电子产品在儿童使用方面设置更加有效的屏障。同时,他呼吁相关的公益组织能够关注这一现象,并有所作为,用公益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远离危“机”。

(八)推动网络平台肩负起更多社会责任

针对有些青少年模式在现实中形同虚设,湖南临湘家长潘劲认为,现在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已经很成熟,采取诸如二次登录、人脸验证等手段,可以有效防止未成年人假号等行为。不少人士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要杜绝不良信息向未成年人传播,更重要的还是溯及源头,呼吁和推动科技大公司真正肩负起社会责任。

(九)从政策层面制定对治之策

在交流和访问中,也有许多人认为这个课题太大,对抱薪救火式的权宜之策表示并不乐观,更希望留守儿童的新问题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政策层面出手来寻求对治之策。

迫切之情是各方人士的共同表达。在本调研报告的结尾,我们如实摘录了唐河段湾小学段振营老师受访时的这段感慨,原声放送,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这是咱们中国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啊!不然的话,不是十几年的问题,而是几十年以后,咱们中国走向何方?咱们得为子孙后代考虑,关系到中国的子孙后代,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当隔代抚养遭遇手机和互联网进化,如何破解新课题?

【本次调研由深盟公益、孙茜微公益、湖北联合救灾公益平台、孝感义工联合会会长周文等老师共同完成,特别鸣谢陈行甲老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文中涉及未成年人信息作了处理】

本网独家

权威政策

大事件

推荐

2023中国长沙国际教育装备及文具玩具博览
2022中部机电产学会议暨院长联席会/理事
《申怡老师的文学实践课》重磅发布,帮
凝青春力量促生殖发展 推医疗建设创健康
掌门优课最新消息:退款工作在平台内部